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村落街道 > 正文
    购物车
    0

    河南“美丽乡村”美得“实实在在”

    信息发布者:ylzgkc
    2017-01-23 21:20:45   转载

    河南“美丽乡村”美得“实实在在”

    人民网郑州3月11日专电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广袤的中原大地处处生机盎然。近日,记者走街巷、串村寨,实地感受了当下新农村的美丽多彩。

    “我们村原来的泥泞路变成了水泥路,从前的废洼地变成了文化广场,村里安装了路灯和健身器材,有空了扭扭秧歌、跳跳舞,可高兴了!”河南宁陵县后陈村的李勤菊动情地对记者说。

    建设“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是河南人民的奋斗目标。有“中原熟,天下足”之称的农业大省河南,农村地域广阔,“美丽乡村”建设既是广大城市居民旅游休闲的好去处,农业现代化的主战场,也是广大农民自主发展的新领域。

    据河南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介绍,2013年,国家农业部启动了“美丽乡村”创建活动,郑州市二七区候寨乡、开封市朱仙镇、商丘市民权县龙塘镇吴堂村、周口市扶沟县韭园里湾赵村等46个乡村入选全国“美丽乡村”试点乡村。迄今为止,河南省已完成167个美丽乡村试点项目的选项和资金分配工作。这其中不乏有靠旅游发展的老典型重渡沟、化山村、南街村以及神垕镇等文化积淀深厚的古村落。

    济源王屋镇:倡导“农家乐”  死钱变成活资本 

    走进济源市王屋镇五里桥新社区,记者被一排排仿明清建筑风格的别墅所吸引,每家每户门头上悬挂着的国旗迎风招展。门前石凳上,村民们三三两两地坐在一起,唠着嗑儿 ,沐浴着暖阳,享受着天伦之乐!路边设施完善的生态公共停车场、警示干部群众要以身作则的标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益广告、宽敞明亮的社区活动中心……处处彰显着济源市“美丽乡村”的风貌!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据了解,济源市王屋镇收入主要依托于种植经济作物,自身的优越条件是大力倡导农民办“农家乐”。目前,王屋镇已建成了120户 “农家乐”,设施齐全,投入运营,户均年收入8万多元。走出了一条共发展、促和谐为一体的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之路。

    “以前出去打工,一个月累死累活也挣不了几个钱,现在不用出门,一个月就能挣不少,这以前谁敢想啊,俺家的农家乐经济实惠,经常爆满。”农家乐“礼全居”的店主张礼全向记者讲述着他的生活变化。

    村房破旧,道路泥洼不平,垃圾围村,牲畜乱跑的早期农村生活现象,已成为过去。修了路,建了垃圾箱,听得见鸟叫,闻得见花香,一点一滴的变化让村民们看在眼里,乐在心头。“现在生活好的很,每年年底拿分红,留家的放心,出去的安心,不用再操心土地‘搁荒’了,手里的‘死钱’都变成了‘活资本’。”村民喜悦地说。

    据了解,建设“美丽乡村”以来,王屋镇新规划集中住区3处,建成新型民居114户,彻底消灭了危房、土房。铺设排水、排污、供水管道8500米。

     开封朱仙镇:文化、旅游阔步前行

    “外在时尚、内在古典”的百年老镇——朱仙镇则处处迸发着浓郁的传统艺术气息。这里的木板年画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有历史喜剧、演义小说、民间传话、神话故事......一幅幅年画,线条粗犷、形象夸张、构图饱满、色彩艳丽,感染着过往游客,让他们真切感受到了那种充满喜剧效果而又植根于泥土的生命力。

    2006年,朱仙镇木版年画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又成为首批国家生态原产地标记保护产品之一,也是全国首批通过生态原产地产品认证的“非遗”项目。2014年12月,朱仙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让朱仙镇的木板年画,出现在众人面前,也让更多的人走进朱仙镇。

    据了解,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祥符区以打造美丽乡村示范带为重点,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重点打造朱仙镇示范带,依托朱仙镇丰富的文化遗存和国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项目,全面提升功能化、人文化、精细化水平。目前,朱仙镇示范带已投入资金1600万元,新修道路9万多平方米,新修下水道12公里,粉刷墙面2.5万平方米,清理垃圾5000多立方米,古镇风貌焕然一新。

    “美丽乡村”建设以来,通过农村变社区、散居变集聚、旱厕变水厕……朱仙镇悄悄地发生着美妙的变化。对于如今的转变,村民纷纷点赞。“原来只靠一亩三分地紧巴过日子的庄稼人,现在成了足不出户就能挣大钱的‘艺术家’,日子真是越过越舒坦。”一位正在忙着作业的艺人乐呵呵地说着,以前穷乡僻壤的,谁来呀,交通也不便利,现在可不同了,路宽了,墙白了,环境也好了,来这的人是越来越多了。

    历史文献显示,朱仙镇生产年画的作坊,最多时可达300余家。艺人们一入腊月便开始忙活,一冬天下来收入2万多元。据了解,2014年全镇年画销售额达1800万元,利税420万元。从业人员已发展到千余人。

    商丘:鱼米之乡“小江南”  百姓乐逍遥

    “三无一规范一眼净”是美丽乡村建设的起码要求。商丘市委农办负责人告诉记者,分步实施“村容村貌整治,生态环境建设,文明新风惠民,公共服务延伸,产业增收富民”等诸多工程。

    数字枯燥透出的却是硕果。截止目前,商丘已有3153个行政村完成了“三无一规范”,占行政村总数的81.9 %,清理垃圾97万方,清理堆积杂物17万处,拆除残墙断壁3.5万处,墙壁立体美化559.2万平米,建设公厕1741座,村庄绿化175.6 万平米,安装路灯4.5万盏。

    夏邑县岐河乡后随楼村党支部书记徐德如带头出资210万元修建村内水泥路,改善了群众生活环境。民权县财政投入5000多万元用于各乡镇农村保洁员工资及购买垃圾车辆、保洁工具,并在全县广泛开展了“五比五看一争”活动,评选“星级文明户”及“好媳妇、好妯娌、好婆婆”等2.6万人次,极大地提升了农民文明素质。

    “既洗脸又洗脖子”。抓好面上的,干好线上的,不忽略点上的,真正让“美丽乡村”建设人人受益。紧邻黄河故道的民权县城关镇任庄村,村内废旧坑塘较多,整治后,养鱼虾种藕稻,植树添绿,远远望去,俨然成了鱼米之乡的“小江南”。

    “我这几个坑塘除去成本,咋着少说也得落个四、五万块吧!”村民高传声给我掰着手指头算了笔帐,村子干净了,腰包也鼓囊了,说不高兴那是瞎话!

    据不完全统计,河南省眼下已建立保洁队伍的村庄达23540个,保洁员108317人。

    “我的老家就在那个村,村里河有水有树林,村子不咋大呀,都是村里土生土长的人,老少爷们儿挺和睦,个个有精神……”记者随声望去,在兰考县考城镇(原张君墓镇)的一片麦田里,一位中年农民边给小麦浇水边哼着小曲,得意写满了他的脸膛。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