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网通总站 各口村 466790.nync.com 欢迎您!
央视公布航天员出舱画面。(视频截图)
据新华社报道,2016年11月18日13时59分,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景海鹏、陈冬身体状态良好,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延伸阅读:连续吃了多天的罐头食品,嘴里没了味道,回地球,航天员们吃点啥呢?
13时11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向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出返回指令,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此后,飞船返回制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
11月18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13时59分,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安全着陆。
担负搜救回收任务的着陆场站及搜救分队及时发现目标,第一时间到达返回舱着陆现场。返回舱舱门打开后,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身体健康,并向任务总指挥部报告了情况。
11月18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神舟十一号飞船于10月17日7时30分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随后与天宫二号对接形成组合体,两名航天员进驻天宫二号,进行了为期30天的驻留,在轨飞行期间完成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有关负责人表示,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取得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成果,为后续空间站建造运营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18日14时07分许,搜救人员发现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着陆。
航天员自己打开了舱门,并且报告身体状况良好!
航天员自主打开舱门。
神舟十一号返回舱顺利着陆。
顺利着陆。
主伞打开。
11月17日12时41分,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施分离,航天员景海鹏、陈冬踏上返回之旅。截至目前,他们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已工作生活了30天,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间的新纪录。此前,中国航天员在轨驻留的最长时间纪录是神舟十号创造的15天。
据了解,航天员返回后感受最明显的就是长期失重环境带来的不适应,对此,航天员中心有针对性地为航天员准备了恢复计划。
航天员科研中心总工程师尹锐表示:我们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的,而且是经过了神九、神十验证的一套完整的一个地面恢复的程序,一段时间内的隔离,以保证身体状况慢慢恢复;后续还有疗养等等一系列的科学的手段来支持他,以达到能再次执行下次任务的状态。
航天员撤离前都忙了些什么?
在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组合体分离前,两名航天员在地面科技人员的配合下,将实验室的有关试验装置和重要物品放置到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中。
景海鹏在接受天地采访时透露,返回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在轨产生的实验数据的回收,并对舱内环境进行整理,最后还需要在离开天宫二号前进行状态设置。部分实验数据已下传到地面,其他信息则存放在存储卡上,由航天员带回地面。
在太空栽培的生菜、结茧的蚕以及在太空中采集的尿液、唾液等样本也要带回地面分析。
据介绍,两名航天员返回前,还要把天宫二号打扫得干干净净。因为垃圾长期放在空间实验室比较危险,残余食品垃圾、卫生用品垃圾,还有在轨实验产生的电池、电极等都需要打包放入轨道舱,随轨道舱坠入大气层销毁。
陈冬表示,临行状态设置,有点类似于长期离开一间房子前要断水断电。天宫二号还将继续在轨运行,并于2017年4月接受天舟一号飞船的访问。因此要保证整个电、水、气、通信都设置到位,总共有四五十项状态设置。
在完成这一系列工作之后,两名航天员回到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两个航天器分离后,神舟十一号飞船首先撤离至120米停泊点保持位置,在地面指令控制下逐渐远离天宫二号。18日,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首次从高度约393公里的轨道上返回。
失重33天:景海鹏、陈冬的太空生活
>>天宫食谱:一日三餐 还能吃上鱼香肉丝
“早餐有粥、米糕、卤蛋、雪菜、芒果汁。”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营养与食品研究室助理研究员臧鹏介绍本次航天任务组合体阶段第一天的食谱,“午餐和晚餐同样是2种主食、3个菜、1个小菜、1个水果罐头和1个汤。加餐和点心,品种也很丰富:巧克力、鸡翅、杏仁、豆干和酸乳饮料。”
航天食品一般分为六大类,即“3食3品”:主食、副食、即食,饮品、调味品和功能食品。其中,副食中的菜肴一直是航天食品研发的难点,臧鹏说。
“绿叶蔬菜目前还是很难带到天上去。”臧鹏说,航天食品需要有12个月的保质期,一般需要加热杀菌,加热后蔬菜的色香味等感官条件都不太理想。目前的菜肴,我国主要以根茎类和菌类为主,比如胡萝卜、土豆、山药和木耳等都是常见的太空食材。
“一顿太空鱼香肉丝要炒几十公斤。”在炒“鱼香肉丝”的“大锅”面前,臧鹏说,“为了保证品质,航天食品都是工业化生产。”以鱼香肉丝为例,事先将木耳、竹笋和肉类分别处理后再加入“大锅”的投料口,由机器控制烹饪所需的时间和火候。
“这里出锅的鱼香肉丝都是半熟的。”原来,航天食品在封装后还需要经过杀菌处理,杀菌中的加热过程会将食物烹饪到“熟”。臧鹏说,“之前航天食品采用的是高温灭菌法,但这样的做法会让菜肴的口感变差,现在我们更倾向于用多阶段加热杀菌或冷热杀菌相结合的方式,尽量提高菜肴的色香味。”
>>中国人首次太空跑步 景海鹏连跑1小时
11月8日,陈冬从太空发回报道:
中国人之前没有在太空跑过步,这是第一次。其实,我们前两天刚开始跑步的时候,都跑不起来。直到第三天,景师兄跑起来了,还一下子跑了一小时,地面工作人员对我们的要求是半小时。当时他很兴奋,还专门申请和地面通话,把这个喜讯告诉大家。
一些地面上的高难度动作,在天上就很容易完成了,像翻跟头、漂浮等。天上跟地面不一样,平常不怎么用的肌肉,现在成了关键的肌肉了。比如,上臂的力量比在地面上更重要。在地面上站或坐,人们都说“下盘要稳”,而在天上更多用到上肢,移动位置都要用手扒着过去。这些肌肉我们都需要加强锻炼。
>>中国人首次在太空种菜 生菜都长这么大了
景海鹏和陈东在天宫种植了生菜,选择栽培生菜有以下原因:一是生菜的生长周期是一个月,这一次在轨时间恰好是30天;二是生菜在地面上的种植技术比较成熟;三是生菜可食用,在后续的在轨实验中可以作为食材;四是生菜是老百姓比较常见的植物,有利于进行科普宣传。
这次是我国首次在太空人工栽培蔬菜,暂时不让航天员食用。我们要把植物采样带回来,进行生物安全性检测,比如检测植物表面的微生物是否超标。只有检测合格后,我们才会在下次实验中考虑让航天员食用栽培的蔬菜。
在轨植物栽培技术,是未来长期太空载人活动、深空探测等必不可少的一项技术,将来我们还会做其他物种的大面积栽培实验,通过几轮实验,逐步掌握植物在太空生长的规律,便于以后在空间站种植种类更多、面积更大的植物。
>>航天员在太空养了6只蚕 已吐丝结茧
跟神舟十一号上天的还有6只蚕宝宝。它们是由科学家培育的改良蚕种“秋丰白玉”,它们参加了香港中学生设计的“太空养蚕”任务,和两位航天员共同度过了一段令人羡慕的太空岁月。
6只蚕宝宝中有5只已在太空吐丝结茧,完成了一个重要的实验目的。待飞船返回地球后,科研团队将观察这些“太空蚕”吐丝的行为是否有变化,研究这些变化能否改进家蚕养殖技术。
飞天回顾:那些令人难忘的瞬间
9月15日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升空。
10月17日
神舟十一号成功升空,将景海鹏、陈冬两名航天员送入太空。
10月19日
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对接环接触,在顺利完成一系列技术动作后,两个飞行器形成组合体。航天员成功进入天宫二号。
10月20日
航天员开展太空养蚕实验,完成首次太空跑台训练以及在轨眼手协调、听力等身体机能的测试。
10月24日
景海鹏50岁生日,接受了工作人员来自地球的祝福。当日,天宫神舟组合体首张合影图像传回到地面。
11月9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中心,同景海鹏、陈冬通话。
(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北京晨报、央视新闻、人民网、环球网)
>>相关报道:
离开的前几天,各项工作都还在进行,同时为返回做些准备工作,一是在轨产生的实验数据的回收,二是舱内环境的整理,三是离开天宫之前进行状态设置。[详细]
主伞面积约1200平方米,全部展开后能覆盖三个篮球场;主伞拉直长度超过70米,可横跨足球场。[详细]
在初选阶段,我们是对所有现役的航天员从思想政治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考核。在经过严格考核的基础上,初选选出四名航天员。[详细]